登录
注册
|
会东县图书馆数字图书馆
首页
图书资源
读书活动
我的图书馆
全部图书资源
>
B 哲学、宗教
>
B84 心理学
单类目标快速加工的无意识心理联结——SC-IAT内隐测验
暂无评分
作者:艾传国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02月
ISBN:978-7-5192-0781-6
中图分类:B845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
评分:
借阅次数:1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推荐
收藏
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编委会
摘要
目录页
1 研究背景
1.1 导言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认知的控制加工过程与自动化加工过程
1.2.2 传统IAT研究回顾
1.2.3 传统IAT的变式
1.2.4 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联想测验
1.2.5 inquisit程序介绍
1.3 问题提出
1.3.1 以往研究不足
1.3.2 拟解决问题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总体设计
1.4.1 研究一:SC-IAT的顺序效应——以内隐自尊为例
1.4.2 研究二:SC-IAT的诱导效应——以内隐年龄刻板印象为例
1.4.3 研究三:SC-IAT在内隐群体偏爱中的应用
1.4.4 研究四:SC-IAT在产品品牌内隐偏好中的应用
1.4.5 研究五:测量多个态度对象的SC-IAT——以网站内隐偏好为例
1.4.6 研究六:单一组块的SC-IAT——以内隐性别角色认同为例
2 研究一:SC-IAT的顺序效应——以内隐自尊为例
2.1 引言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程序的可用性测试
2.2.4 实验过程
2.2.5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测量的信度
2.3.2 外显自尊测量结果
2.3.3 SC-IAT的自动联想加工过程分离
2.3.4 内隐自尊测量结果
2.3.5 组块顺序效应
2.3.6 实验顺序效应
2.3.7 三个自尊的相关
2.4 讨论
2.4.1 SC-IAT的自动联想激活成分
2.4.2 SC-IAT的组块顺序效应分析
2.4.3 实验顺序对内隐效应的影响
2.4.4 被试自尊情况分析
2.4.5 三个自尊的比较
2.5 结论
3 研究二:SC-IAT的诱导效应——以年龄刻板印象为例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程序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测量信度
3.3.2 大学生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外显态度
3.3.3 大学生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内隐态度
3.3.4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相关
3.3.5 诱导效应分析
3.4 讨论
3.4.1 诱导信息对态度的影响
3.4.2 大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分析
3.4.3 外显与内隐测量的相关
3.4.4 两种内隐测验方法的比较
3.5 结论
4 研究三:SC-IAT在内隐群体偏爱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程序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
4.3.1 测量信度
4.3.2 大学生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外显态度
4.3.3 大学生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内隐态度
4.3.4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相关
4.3.5 三个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
4.4 讨论
4.4.1 大学生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态度
4.4.2 群体偏爱分析
4.4.3 SC-IAT与传统IAT的比较
4.4.4 两个SC-IAT之差与IAT之间的关系
4.4.5 不足与展望
4.5 结论
5 研究四:SC-IAT在产品品牌内隐偏好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程序
5.2.4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测量信度
5.3.2 大学生手机品牌偏好的结果
5.3.3 三个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
5.3.4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相关
5.3.5 被试现有手机品牌与其对手机品牌态度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大学生手机品牌偏好特点
5.4.2 SC-IAT与传统IAT的比较
5.4.3 两个SC-IAT之差与IAT之间的关系
5.4.4 内隐态度与认知失调
5.4.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5 结论
6 研究五:测量多个态度对象的SC-IAT——以网站内隐偏好为例
6.1 引言
6.2 方法
6.2.1 被试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程序
6.2.4 数据分析方法
6.3 结果
6.3.1 测量的信度
6.3.2 被试对四个门户网站的喜好
6.3.3 被试对四个门户网站的使用频率
6.3.4 被试对四个门户网站的内隐偏好
6.3.5 外显喜欢程度与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
6.4 讨论
6.4.1 被试对四个网站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6.4.2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关系
6.4.3 评价多态度对象的内隐联想测验的可行性
6.4.4 不足与展望
6.5 结论
7 研究六:单一组块的SC-IAT——以内隐性别角色认同为例
7.1 引言
7.2 方法
7.2.1 被试
7.2.2 实验材料
7.2.3 实验过程
7.2.4 数据分析方法
7.3 结果
7.3.1 测量的信度
7.3.2 性别认同外显测量结果
7.3.3 性别认同内隐测量结果
7.3.4 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的比较
7.4 讨论
7.4.1 大学生被试性别角色认同的特点
7.4.2 两种内隐测量方法的比较
7.5 结论
8 总讨论
8.1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特点
8.1.1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自动联想激活成分显著
8.1.2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顺序效应不显著
8.1.3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不易受外在诱导信息的影响
8.1.4 相对传统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的是对某个态度对象的整体态度
8.1.5 相对传统I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能明确地测量对某单一对象的具体内隐态度
8.1.6 两个SC-IAT之差与IAT之间的关系
8.2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
8.2.1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内-外群体偏爱中的应用
8.2.2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产品品牌偏好中的应用
8.3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的发展
8.3.1 测量多个态度对象
8.3.2 单一组块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8.4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8.4.1 样本量小
8.4.2 实验程序中没有设计D值的自动计算功能
8.4.3 没有考察再测信度
8.4.4 SC-IAT的特点有待进一步挖掘
8.4.5 利用SC-IAT测量多个态度对象还需进一步实证研究
8.4.6 SC-IAT中属性类别依赖比较对象
8.4.7 未来可以尝试测量新的内隐认知领域
9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问卷
2 内隐实验刺激材料
3 实验程序插图
4 我SC-IAT源程序
5 我-他人IAT源程序(对传统IAT进行了部分修正)
6 Basker检验表格(用于Kramer排序检验法)
..更多
全部评论
评论
推荐图书
宋代永嘉学派的建构
陆敏珍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向子凡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叔本华超级成功学
(德)叔本华刘恋编译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哈佛大学推荐的20个快乐习惯
汤健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批判性思维——改变思维定式,作出聪明决策
李世强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有成就秘笈
元音老人著述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有梦想的人在奔跑,没想法的人在流浪
张芝涵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
欧阳哲生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海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条款
|
关于我们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