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
自然的伦理——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暂无评分 作者:杨珺著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ISBN:978-7-5577-0269-4 中图分类:A811.693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评分: 借阅次数:0 收藏人数:0 推荐次数:0
封面 总序 前言 目录页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自然观概述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思想基础 (一)古希腊自然观的人文精神 (二)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的深刻理性 (三)近代自然科学提供的科学认识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一)“博士论文”时期:对人的自由展开伦理追溯 (二)“手稿”时期:逐步确立伦理的现实生活基础 (三)“资本论”时期:实践中寻求自然与人的矛盾的解决 (四)“笔记”时期:全球视角审视下的自然关切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本自然”论 (二)“非中心技术”论 (三)“物质变换”论 (四)“生态正义”论 第二章 马克思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在关联 一、研究内容的内在关联——同质性主体 (一)思想背景的同质异构性 (二)研究主体都是对象性存在 (三)关注问题的异形同质性 二、思维方式的内在关联——整体性思维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整体性思维 (二)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转向 三、逻辑进路的内在关联——实践性进路 (一)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根基 (二)生态伦理思想的实践旨趣 第三章 马克思“人本自然”论的生态伦理意蕴 一、“为我而存在”——交互主体性 (一)马克思自然观念中人与自然的交互主体性 (二)人与自然交互主体性的物质本源 (三)人与自然交互主体性的矛盾性呈现 二、自然的多重价值 (一)自然多重价值的本真 (二)对自然工具价值的颠覆性诠释 三、自然生产力——人的主体性原则与实践原则的内在一致性 (一)自然生产力的主体体认性 (二)自然生产力的公共利益性 (三)自然生产力的“应然”自在性 第四章 马克思“非中心技术”论的生态伦理意蕴 一、技术的非中心呈现 (一)技术内在于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视域 (二)技术要求与生态伦理追求的矛盾性 (三)技术发展与生态伦理完善的一致性 二、枷锁还是解放 (一)技术展开于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二)技术异化使生活世界殖民化 (三)技术的解放力量 三、断裂抑或连续 (一)技术导致物质流断裂 (二)技术提供文明持续演进的条件 第五章 马克思“物质变换”论的生态伦理意蕴 一、物质变换中的循环与断裂 (一)循环生产中的节约 (二)物质变换“裂缝”说 二、物质变换中的伦理缺失 (一)自然条件与劳动的分离 (二)制度条件的伦理缺失 (三)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 三、裂缝弥合与自由的获得 (一)科技对于弥合裂缝的意义 (二)全球范围内才能根本解决 (三)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 第六章 马克思生态正义论的生态伦理意蕴 一、生态正义的伦理规制:生态共生 (一)生态正义何以可能 (二)共生中人的全面自由 (三)共生中实现正义 二、生态正义的全球表现:国际正义 (一)殖民化的反生态性 (二)全球化与生态正义 三、生态正义的伦理至善:改造“可持续发展” (一)“中心”的转向 (二)“重心”的改变 (三)“维度”的转变 第七章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实践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学基础 (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根基 (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文关怀的认知立场 (三)生态文明的实现有赖于辩证的伦理建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条件 (一)高度民主与有序竞争的制度条件 (二)多元碰撞与整合包容的文化条件 (三)先进的政治意识统领的技术条件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支持体系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附录一:政治拷问中的生态因素 附录二:创新、绿色、发展 附录三:我们距离生态社会有多远 参考文献 后记 ..更多
推荐图书
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最美的意外
方超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东亚阳明学
(韩)崔在穆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为自信的自己鼓掌
肖楠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超级记忆、快速阅读与思维导图训练手册
黄玉强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童梦奇缘涂色书
马中文,赵楠乐子著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青少年启示录(第15卷)
昆明成才之路教育研究院,《青少年启示录》编辑部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返回顶部 用户指南
下载APP
关注我们